探析竹刻工艺规程LJJ
探析竹刻工艺规程
洪建华
根据《考工记》的记载,手工艺的工艺规程主要包括天时、地势、材质、工艺等四要素。刻竹时也应把握竹刻的天时、地势、材质和工艺。如何四要素能把握到恰到好处,则竹刻的简、朴、高、雅等艺术特点就会自然体现出来。现结合从事竹刻制作与研究的体会,分析一下竹刻手工艺规程中要点。
天时方面,一定要把握好竹刻取材的时间段。首先,毛竹取材的最佳时间是在冬季进入三九的寒冷时间段。此时,蛹和老熟幼虫虫害少,同时也是竹子的水份下降时期,肉质干枯,空气干而冷,不利霉菌生长,来年过梅雨季,只要架空通风,便不致发霉。其次,毛竹取材一般以三年至五年竹龄的竹子较为恰当,因竹若太老,虫害逐年积累,竹质地脆,经不起气候反差引起的伸缩,容易开裂;若太嫩,干后收缩性大,所刻之物易褶皱变形,且质地疏松,表面容易磨损,也容易受干湿气影响引起膨胀和收缩,造成开裂。
地势方面,一定要注意选择刻竹材料的生长地段。首先,取材时首选土壤质地为黄土,因黄土中生长的竹材里表的肌理纤维色如琥珀黄,其所刻的作品经打磨抛光后色泽艳丽。其次,取材时最好的地段是面朝北的山坡,山坡的坡度应在30度和20度之间为好,这样不利于引起水份流失,也不会因霉雨季节产生积水,水份滋润的比较均匀,秋夏烈日的光照比较短,这样竹材的表面没有明显的阴阳面之分,且材料的纤维密度和它的整体收缩性比较统一,不容易开裂。
材质方面,竹虽为最简朴易得的一种植物,但它表面的青、皮、肌,里层的簧及土里根节,分别可制成各种不同风格的艺术品,刻竹时就要把握不同材质的肌理结构,并努力反映不同肌理所独有的艺术效果美。如,留青的雕刻能产生笔墨神韵般的艺术效果;皮刻即“薄地阳文” 可体现出坚实而润泽之表层肌肤,朴质可见竹丝之素地,两者形成对比,相映生色有着宝玉之光;竹肌的纹如蟹爪,它如针眼般的纤维在作品中能体现出-种活性,增添作品的整体生动感;翻簧则素雅光洁,有着色如象牙的质地美;根须纹理纠结、硌岢不平,取其天然的形态、纹理、疤节甚至瑕疵,有着化丑为美、变腐为奇的特色,给人们带来无限的分析、鉴别、推理和构思意境。
工艺方面,竹刻的工艺技法在雕刻门类中是最多也最为复杂的,掌握并自如运用不同的工艺技法需要竹刻艺人的终生修炼。总的来说,竹刻技法可分为平面雕刻、立体圆雕和翻簧雕刻。平面雕刻,又有阴文和阳文之分,阴文和阳文的技法更是丰富多彩。
竹子表面光素,称为地。阴文是用各种手法在竹子表面刻画,来表现不同的艺术效果。它的刻法主要分以下四种。一是毛雕,即用尖刀雕刻勾画,其浅细如毫发;二是浅刻,即往下刻画刀痕不仅有线而且有面,刻线深浅较均匀,也有人称之为线条雕刻;三是深刻,即在作品的雕刻上,有的地方略深于浅刻,它是一种深浅相配,阴中有阳,以呈现出凹凸起伏的一种艺术表现手法;四是陷地深刻,它比一般深刻更深,所雕图像全部割陷地中,有工刻五六层,始达其最深处,阴阳结合,刻法中结合有高浮雕和立体雕之法。
阳文则是减地之法,是把构图花纹以外多余的部分铲去。阳文中各种刻法有低有高,深浅不一,其层次变化多样。阳文又分以下五种。一是留青,即用竹之青筠,留作微微凸起的花纹,以竹皮肌为地,利用薄如纸张的竹青层来表现自然界万物,能产生笔墨神韵般的淡雅气韵;二是薄地阳文,在竹皮上将图案花纹以外全部竹地或邻近花纹四周之竹地铲去,使所需的图案花纹微微高起,然后雕刻其上,使之出现微妙之坳突起伏,景物之外任其光素。它所浮出的厚度一般在2个毫米以内;三是浅浮雕,指阳文雕刻之低于高浮雕而又高于薄地阳文,它需铲去较多的竹地,留出凸起的花纹,有高有低,铲多铲少,交错掩隔,远近层次分明,工刻几层;四是高浮雕,刻作品时为了突出高、低的层次感,故竹材需取比较厚的,这样其层次变化多于浅浮雕,所刻景物圆润,立体感更强,所刻图文雕饰面面具到,更能细凿精镂;五是透雕,又大体分为两种,一种是以物象为阳文,把镂空处为地,以虚衬实,突出效果,此法有一定的规律;另-种人物旁侧,或树穴石窦,景物间隙处镂空,此法没有一定的规律可循。
立体圆雕是-种因材施艺的高超的雕刻技术,它根据竹根的自然形态进行构思和设计,施以雕镂,即面面完整地雕出景物形象,具有三度空间,可从四周的任何角度进行欣赏。翻簧,也叫“贴簧”、“竹簧”“反簧”和“文竹”,材料以大毛竹为佳,将它锯成竹筒,去节去青,刨去它的青皮和竹肉,直到留二毫米厚的竹簧,再把圆筒簧破开一个口,经煮、晒、压平、胶合或镶嵌在木胎、竹片上,然后打磨磨光,再在上面用以阴纹浅线刻与薄浮雕。翻簧色泽光润,类似象牙,有着“嫩黄雅致媲象牙” 之说,给人一种古雅、清新、隽美的感觉。
(作者单位:黄山市徽州洪建华竹刻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