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竹木雕刻的艺术特点
徽州竹木雕刻的艺术特点
洪建华
安徽徽州古称“新安”,在明清两朝的“徽商时代”是富庶繁荣的地区之一。坚实丰厚的经济基础催生了徽州文化的发展,使徽州成为人文兴盛、人才辈出的文化之域,数百年来,造就了一批又一批文人学者、画坛巨匠和身怀绝技的工艺大师,查士标、虚谷、黄宾虹、董其昌、石涛等为徽州大画家的代表,何震、黄士陵等为篆刻代表人物,吴元满,李希乔、张立夫、方洁和程文在等为徽派雕刻代表人物,他们为我们留下数不清的文化遗产。徽派竹木雕刻与其他徽派艺术生长在同一块深受儒家文化传统影响的土壤上,互相感染,互相借鉴,互相辉映。
徽州竹刻艺术特点可用“简朴高雅”来概括。所谓竹刻的“简朴”,指竹刻材料和处理手法的朴素、简洁。,主要体现在:一是竹材价廉易得。二是竹刻艺术品刻成后不须敷色、不须涂漆。三是竹子的天然形态,只稍加刮磨即便成器、以见自然之趣。因此,徽州竹刻极为拙朴简单,即无富贵之气,又无脂粉气。
所谓竹刻的“高”,指竹刻的艺术价值高于一般工艺品。正是由于竹材价廉易得,故刻者必须殚精竭智,创造多种技法,博采各种题材,度形制器、状态写神、发挥利用竹材的特点,来表现竹刻高超的技艺,赵汝珍说:“竹刻作品与书画相同,不过以刀代笔,以竹为纸耳,书画之难人所共知,今乃易以刀竹,其难当更逾书画也。”故“高”包含着创作竹刻艺术品的难度之高。
所谓竹刻的“雅”,指竹刻艺术最富书卷气,因而最受文人喜爱。竹刻能超出一般工艺品而列入艺术之林,这与明中叶以后常有文化修养较高的艺术家涉足这一领域密切相关,它由工匠刻制转变为文人刻制。为此,竹刻的题材,追求的情趣,刻制的技法方面都发生了质地变化。工艺与艺术相结合形成了竹刻的文化趋向,使其气质情趣迥然别具一格。
徽州竹刻“简朴高雅”的特点使其艺术欣赏性很高,许多作品构图紧凑,主题分明,动静结合,刻法多变,在讲究立体效果的同时还讲究竹子肌皮的处理美,肌皮留的恰到好处,使竹皮与竹肌充满材质的对比美。此外,竹刻艺术写意性与写实性紧密结合,既包含一定的写实因素,符合自然形象的真实感,又能抓住人物的本质特征,从艺术的意象上达到真实,使竹刻工艺在装饰性、实用性的基础上,体现出强烈的高雅美。
徽州木雕的发展同样得益于徽商的兴起和徽派艺术的繁荣。徽商是儒家文化坚定的传播者,他们既有经济实力,又富文化传统,他们通过建豪宅,以木雕装饰的手法来传播以仁爱为核心的儒学,弘扬仁、义、礼、智、信为主要内容的儒家伦理道德。徽州木雕作为徽州元明杂剧、戏曲、小说版画插图艺术的延伸,其主要艺术特点是,其木材选用不拘一格,如柏木、檀木、樟木、椿木、银杏木、榧木、楠木,甚至杉木等,均可用来作雕刻,且能巧妙的运用其木材纹理,融自然美与艺术美为一体。其布局构图大都直奔主题,简洁精炼,光影处理,突出形象,大多符合仰视欣赏。其人物造型古拙、生动,动感强烈,具有生气勃勃的精神风貌,颇有汉唐风韵。
此外,其雕刻造型从于绘画规则, 采用了绘画的点、线、面三大形式要素,着力于外形的宽广,有一定的程式化和理想性。它注重取法中国白描手法中的线描技法,利用线描表现木雕的结构和透视变化。线描这一源于中国原始的制陶艺术的技法,在徽州木雕中被发挥着淋漓尽致,中国画的独特趣味体系在这里沿着线、笔、墨的方向不断突进,线条意识强,刚柔并济,表现出不同的质感、结构和透视,使线条具有独立审美价值的同时,也使绘画的线与雕刻的面有机结合。
总的来看,徽州木雕作品构图紧凑,主题分明,形象耐人寻味,造型多变化,讲究立体效果。动物的神采,花瓣的张合,树梗的穿插,叶片的舒展,多层雕琢,表现自然,充分显示了工匠们高超的技艺,使徽州木雕形成了区别于其他地域木雕的重要艺术特色。
(作者单位:黄山市徽州洪建华竹刻研究中心)